文章系统  
首页 > 北京大学 > 浏览文章

城环学院刘鸿雁课题组在天然•通信发文报导极端湿润天气对森林生产力的补偿效应

(编辑:南开大学 日期:2019年07月12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全球天气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森林生态体系影响伟大。森林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是陆地生态体系中通过净初级生产固碳的重要贡献者。前人发现了极端干旱事件能够导致森林生产力的降落,而且能够持续1~4年,引发了对于将来全球变暖导致森林固碳能力进一步衰退的担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研究团队综合行使1929条树轮序列、全球长时间序列遥感植被绿度观测数据和6个全球天气模式模仿效果,体系地研究了森林生产力对极端湿润事件的相应。效果注解,森林在经历极端湿润事件后,有持续1~5年的生长加速征象,总体上补偿了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并且这一补偿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中尤为显明。该研究在肯定程度上证实了森林有适应极端天气的机制,而目前最新的陆面模型未能考虑到这一机制,从而导致其对森林生态体系固碳能力的估算存在误差。该研究揭示了干旱区森林对于极端湿润和干旱事件的对称相应规律,提拔了人们对于森林相应极端天气事件的熟悉,为改动陆面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城环学院刘鸿雁课题组在天然•通信发文报导极端湿润天气对森林生产力的补偿效应
 
树轮数据表现极端湿润天气促进森林生长能够补偿极端干旱天气导致的生长降落。采用不同参数表征的效果具有高度相似性,图中a为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系数;c为P−PET,降水量-潜在蒸散量;e为泥土含水量。b,d,f将这种补偿效应重新归类为不同年平均降水量区间以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森林类型进行更细致说明。

该研究成果以“Enhanced growth after extreme wetness compensates for post-drought carbon loss in dry forests”为题于1月14日发表在《天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doi: 10.1038/s41467-018-08229-z)。论文作者来自北京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法国天气与环境国家实验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北京大学2015级博士研究生蒋鹏(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为该研究第一作者,刘鸿雁教授为通信作者。

编辑:白杨

上一篇: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团队在Chem. Comm.上发表关于固态锂电池界面工程研发进展的封面文章
下一篇:分子所刘颖课题组在eLife发文 报道去SUMO化修饰调控线粒体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及其介导的自然免疫和长寿

网友评论: